奥运会和世界杯
项羽为什么会失败?毛主席一针见血评价:项羽犯下了三个错误
历史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学科,其真正的价值远不止于机械地背诵历史人物姓名或事件来应付考试。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深入剖析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根源,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现代人的人生抉择提供智慧启迪。在这个层面上,毛泽东主席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毕生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历史典籍,更难得的是他具备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养分的高超能力,并将这些历史经验转化为革命实践的重要参考。
说到西楚霸王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曾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评价。当人们提起项羽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力能扛鼎、义薄云天、少年得志等鲜明标签。与48岁才被迫揭竿而起的刘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项羽年仅26岁就在巨鹿之战中击溃秦军主力章邯部队,一战成名成为威震四方的军事统帅。两人的人生轨迹可谓天壤之别,然而历史却给出了戏剧性的结局:占尽先机的项羽最终在垓下陷入十面埋伏,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而起步较晚的刘邦却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毛泽东在告诫后人不要重蹈项羽覆辙时,特别指出这位西楚霸王犯下的三个致命错误。首先是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虽然这是许多军事统帅兵败身亡的通病,但项羽的骄傲自大并非表现在战场上,而是集中体现在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鸿门宴中。毛泽东精辟地指出,项羽在关键时刻未能采纳谋士范增的谏言,反而被刘邦的阿谀奉承冲昏头脑,错失铲除劲敌的良机。为顾及暂时的政治影响,必将付出长远的惨痛代价——这是毛泽东对鸿门宴中项羽决策失误的深刻总结。
这段历史恩怨要追溯到起义军当初的盟约。项梁项羽起兵时为师出有名,拥立楚怀王为义帝。待刘邦率部加盟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这里的关中特指秦都咸阳及周边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然而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鏖战时,刘邦却乘虚而入抢先占领咸阳。等项羽击溃章邯大军后,才发现胜利果实已被刘邦摘取。面对既成事实,项羽勃然大怒准备武力解决刘邦。以当时双方军力对比,项羽完全具备碾压性优势,更何况关中平原无险可守。
谋圣张良洞悉局势后,建议刘邦亲赴鸿门请罪。在充满杀机的宴席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下手,甚至安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刘邦极尽谄媚之能事,将项羽比作天下共主,自贬为庸碌之辈,这番表演让项羽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毛泽东犀利指出,项羽在此犯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未能认清战略得失的轻重缓急,对政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展开全文
其次在于定都决策的重大失误。项羽入主关中后,出人意料地放弃咸阳,选择彭城(今徐州)作为都城。从军事地理看,彭城确属兵家必争之地: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但若从经济发展角度评估,这却是致命败笔——犹如春秋时期的魏国大梁,实为四战之地。东面齐地叛乱不断,项羽不得不频繁出兵镇压;西面刘邦势力坐大后,彭城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反观以咸阳为核心的关中地区,虽偏居西部但坐拥函谷天险,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成为当时最稳定的粮仓。在农耕文明时代,粮食就是战略资源。最终形成鲜明对比:刘邦依托关中粮仓,财政日益雄厚,兵力持续扩张;项羽则在东征西讨中不断消耗国力。当垓下决战来临时,汉军已形成绝对优势兵力。
最根本的症结在于项羽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反秦起义时期他目标明确,但推翻暴秦后却陷入战略迷茫。既没有推进统一的施政方略,又在楚汉相持阶段屡失良机。特别是刘邦偷袭彭城失败后,项羽竟同意鸿沟和约,天真地幻想划鸿沟而治。殊不知刘邦早将和约视为缓兵之计,暗中积蓄力量。项羽未能认清天无二日的政治规律,在关键时刻缺乏战略定力,加之刚愎自用、不能任贤等性格缺陷,最终在历史转折点上黯然退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