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战报
中华共和国
“中华共和国”重定向至此。关于中国历史上可视为“共和国”的国家政权,请见“中国政治史”。关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时启用的纪年,请见“中华共和国纪年”。
“福建人民政府”重定向至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行政机关,请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历史上的行政机关,请见“福建政府”。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2012年8月15日)请在讨论页讨论问题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条目仍有争议及准确度欠佳,会被提出存废讨论。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2年8月15日)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中华共和国1933年—1934年
国旗1933年,中华共和国大致的实际控制区域(此图所示中华共和国版图内实际上还存在着靖和浦、安南永德、饶和埔诏等苏区)地位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首都福州(1933年—1934年)龙溪(漳州)(1934年)[1]常用语言官话(国语、南平话、长乐旗下话)、闽语(闽东语、闽南语、莆仙语、闽北语、闽中语、邵将语)、客家语、畲话、吴语政府共和制主席 • 1933年—1934年 李济深
立法机构农工商学兵代表大会(名义上)历史时期中华民国南京十年第一次国共内战闽变• 闽变 1933年11月20日• 中华共和国成立 1933年11月22日• 迁都漳州 1934年1月13日• 福州失守 1934年1月16日• 泉州、漳州失守 1934年1月21日
面积1933年121,400平方公里人口• 1933年 10853200
货币中南银行钞票和中国银行钞票
前身
继承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 中华民国福建省
中华共和国是1933年闽变时由陈铭枢、李济深等中国国民党左派及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省建立的政权,最初定都福州,后迁都漳州。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其为福建人民政府或福建人民革命政府[2][3]。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为李济深,执政党为生产人民党。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四省二市,试图推行温和土改,但其经济困难重重。该政权在其存在期间并未得到任何国家承认,政治上势单力薄,后被蒋中正主导的国民政府击溃而结束。从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政权只维持了两个月。该事件发生在一·二八事变后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之时,它与中国国民党左派以及十九路军及中国共产党的联系有关。中华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际控制区域接壤。
各方对中华共和国评价差异很大。中国共产党方面多认为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在政治上仍有很大局限;中国国民党则强烈谴责其为叛国的伪政权。
历史[编辑]
参见:闽变
背景[编辑]
一·二八事变中的十九路军
1932年,中日爆发淞沪战争,广东省背景的蒋光鼐、蔡廷锴率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和日本军激烈交锋,当时中日矛盾急剧升级,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十九路军在主战派中成为抗日表率。中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中正将正在抗日前线的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帮助剿灭闽西一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武装红军。由于十九路军并非蒋中正嫡系部队,因而此举在一些人看来是蒋中正打击红军、顺便削弱十九路军的策略。1932年6月,十九路军进入福建,蒋光鼐调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蔡廷锴继任十九路军总指挥兼军长,福建行政基本被十九路军控制。与十九路军关系密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成员也被蔡廷锴等引入福建省政府各机关工作。但十九路军在剿共战争中遭遇红军顽强抵抗,起先一度占据优势,占领一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但随后被彭德怀部队击败,战况不尽人意,多有伤亡,因此蒋中正指责十九路军剿共不力。十九路军将领对此颇多怨言,与蒋中正隔阂日深,并开始暗地联合两广反蒋,后来又秘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协商停火事宜。[4][5][6]
1932年,蔡廷锴在上海火车站即将前往福建。
1933年5月,受蒋中正排挤而旅欧考察的陈铭枢从欧洲先回到香港,与李济深商议联合闽粤桂反蒋,得到福建认可。于是陈铭枢赴福州,同蒋光鼐、蔡廷锴、邓世增等秘密商议反蒋事宜,定下上、中、下三策,即上策联手粤、桂方面倒蒋;中策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先占领广东省,再反蒋起事;下策则是联合红军。由于联桂联粤都没有取得实质成功,福建的十九路军方面只好决定联共,派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偕陈公培赴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与中共代表潘健行于10月26日订立《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蒋中正得悉福建局势异动后曾委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前往说服陈铭枢停止其所为,但被陈铭枢拒绝。11月17日,蒋中正又发专函专机请蔡廷锴到南昌详谈,但蔡廷锴扣留专机,拒绝前往南昌,这等于将其意图公开化,于是陈铭枢、李济深等与蔡廷锴、邓世増及其他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于11月18日在福州鼓山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反蒋起事,会上商讨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废除中华民国国号,另订国旗;脱离中国国民党,另组生产人民党等事项。会议间,蒋光鼐曾对废除中华民国国号、11月20日仓促起事等提议表示谨慎反对,但由于陈铭枢的极力坚持,会议最终通过前述的提案,决定于1933年11月20日发难。[4][5]
成立[编辑]
“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召开留影,主席台上左起:第十二人为蔡廷锴,第十六人为蒋光鼐
维基文库中与此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筹备会告民众书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对外宣言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发布了内外政策,提出:对外取消外国的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联共反蒋方针[7]。据当时的报纸报道,福州全城几乎万人空巷,街道各商店均因与会停业闭门,各处墙壁上遍贴“打倒蒋介石”、“打倒南京卖国政府”、“打倒国民党”、“打倒蓝衣社”、“实行工农解放”等种种标语。上午9时40分左右,“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城南公共体育场(南校场,即今天的五一广场)正式召开,四架飞机低空盘旋于广场上空。[8]福州公安局长丘国珍宣布大会开幕,大会主席团主席为第三党中央的黄琪翔,参加者包括了福建省政府机关、体、学生、农民和十九路军驻福州部队、各省市和华侨等各界代表,与会人数达到十万人。其中各省代表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北、北平、四川、江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西康、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察哈尔和绥远等24个省市,萨镇冰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各代表相继作了限时十分钟的简短而激昂的演说,主旨在反对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人民革命政府、保障人民权利、实行工农解放。演说完毕后,提出议案,发表人民权利宣言。大会定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五角星,全场民众一致举手通过,国旗便立即升于广场旗杆之上。[8]晚上8点,大会决议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济琛、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徐谦、方振武、李章达、何公敢等十一人为政府委员,并宣布最高权力机关为农工商学兵代表大会。[5][6]
11月22日上午9时,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并在福建省政府礼堂举行主席和委员就职典礼,以李济深为主席,陈友仁为外交部长,蒋光鼐为财政部长,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何公敢为福建省长,黄琪翔为经济委员会主席兼参谋团主任,十九路军改组为人民革命军,蔡廷锴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更改纪年名称,以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9]废除青天白日红旗,更改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红色代表工人、蓝色代表农民、黄色代表正大光明、五角星则代表生产人民的大联合,[10]当日福州市内街道商店民居等遍挂中华共和国国旗。同时李济深、陈铭枢、蔡廷揩、蒋光鼐、李章达等联名脱离中国国民党。11月24日,黄琪翔等宣布解散第三党、组建生产人民党,由陈铭枢任生产人民党总书记,十九路军中高级军官集体加入了该党,使该党控制了中华共和国政府实权。后来又将中华共和国分为二特别市和四省,即福州特别市、厦门特别市、闽海省、兴泉省、延建省、龙汀省。[5][6]
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在土改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计口授田的非暴力土地政策,试图改变农民生存状态,减轻农村贫困与不安定状态。但由于军费开支激增,新政府开始提高税收,改善财政,使商界和许多居民不满。[11][12]
闽变成立的中华共和国引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强烈反应,南京方面严厉谴责该政权为投共叛国,并永久开除多名中华共和国政府高级官员的中国国民党党籍,由蒋组织军事力量准备对其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各省实权人物或持观望态度,或持谴责态度,没有人实际支持中华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方面由于博古等左倾派系人物意见占优,也没有同中华共和国真诚合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后来甚至发表声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并指“一切想在革命与反革命中间取第三条路者,必然失败”。部分华侨同情新政府,但也有华侨严重反对甚至威胁断绝与福建经济往来。国际方面也多不干涉。[13]
军事行动[编辑]
蒋中正在检阅赴福建镇压中华共和国政权的部队
福建事变第二日,蒋中正就开始组织军事行动准备镇压。他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从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前线抽调九个师入闽。11月底,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开始空袭福建。12月,由蒋鼎文率第2路军、张治中率第4路军、卫立煌率第5路军,共约15万人,从赣东、浙南分三路入闽,计划对延平、古田等地形成包围态势;海军方面,由李文斌率领舰队由海上封锁福州、厦门;空军方面则派飞机集中于浙南、闽北进行侦察、轰炸,以配合陆军。蒋则进入闽北,亲临建瓯指挥军事行动。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方面,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曾建议红军乘此时机主动出击,打乱国民政府军事部署,粉碎围剿,但被中共中央军委的博古、李德等斥为冒险主义而驳回。[5][14]
12月,“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15]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谋抗中央”[15]。12月中旬,中华共和国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蔡廷锴主张先消灭闽北刘和鼎的杂牌部队,再分头应计西面和北面的国军;蒋光鼐则建议从闽东乘虚进攻浙东,或主力撤往闽西南,背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坚守战。但中华共和国的文官首脑陈铭枢、李济深、黄琪翔等竭力主张力保首都福州,以免首都失陷动摇军心。蔡廷锴、蒋光鼐只得服从,将原驻扎闽西、闽北的部队撤往福州方向,由第五军守卫福建外围重镇古田、延平、水口,以保福州外围;第一、二、三军分别驻防福州的西部、西北、北部,并抽调部分兵力分守马尾和沿海。第四军则作为总预备队。这一策略放弃了闽西、闽北,使得中华共和国大片领土不战而失,且中华苏维埃政权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将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使得国军顺利通过原本由红军占据的闽北一带,国民政府三路大军以“品”字形向古田、延平、水口推进。[5][14]
1934年1月3日,国军到达古田和延平,并同中华共和国守军发生战斗,战至1月5日,双方呈胶着状况。此时,陈铭枢、李济深又在蔡廷锴不在的情况下改变部署,将主力调往古田、延平、水口固守,蔡廷锴得知以后不得不从命,派第一军与第二军的一部开赴古田,第二军与第三军一部进发延平,第四军作为后备随总指挥部前往白沙镇。此时前线战局突变,延平主阵地九峰山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司徒非师遭到中华民国空军和炮兵的猛烈轰炸,工事几乎全毁,伤亡惨重,最终在1月8日18时投降,国军遂占领延平。镇守水口的第五军军长谭启秀率两个团背水迎战蒋鼎文的第三路军,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在1月7日失守,谭启秀乘木筏逃出。1月9日,蔡廷锴在福州力排陈铭枢等人死守福州的方案,率领主力南撤,蒋中正随即下令猛攻古田,1月11日,古田的第五军赵一肩的第十五师随即被张治中劝降,国军占领古田,通往首都福州的大门洞开。[5][14]
终结[编辑]
1月13日,中华共和国政府首脑人物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黄琪翔乘飞机离开首都福州先到泉州;同日,蔡廷锴通电全国“移都”漳州[1]。1月15日早晨,蔡廷锴率最后一批军队离开福州,此时福州城中尚有“欢送十九路军”、“十九路军虽败犹荣”的送别标语。1月16日,国民政府隶属之国民革命军平复福州。[5]
南撤的中华共和国军队主力于1月13日抢渡乌龙江,1月15日全军过江。原本蒋中正派中华民国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率海军对中华共和国的渡江部队进行拦截,但当时留在福州、倾向于中华共和国一方的海军元老萨镇冰凭借其在海军界的声望和人际关系,劝陈绍宽暗中留情,于是陈绍宽部的海军在闽江仅仅向天鸣炮而佯装进攻,给19路军足够时间渡江逃逸。[16]
19路军主力南下后,留守仙游县的19军第3师迎击自永泰进逼的国民革命军第83师,保障主力顺利南撤,而19路军第49师又在莆田北面阻击了尾追的国军第36师。1月19日,双方在惠安涂岭发生激战,至1月20日,中华共和国军队迂回到沿海,当夜全部通过涂岭。1月21日,进入晋江以南地区。同日,泉州、漳州失守。当天下午,第二军军长毛维寿与第一军军长沈光汉还有区寿年、张炎等将领联名通电投降南京国民政府;至此,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全部失败[17]。此前,厦门的黄强已宣布投降。蔡廷锴等只好决定从漳州向闽西方向撤退,1月中旬以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何公敢、徐名鸿等中华共和国高级官员相继到达龙岩,此时他们只有残军4000多人。最终,蔡廷锴接受了余部被广东陈济棠收编的提议,而自己同李济深等逃往香港。[5][14]
疆域和行政区划[编辑]
主条目:中华共和国一级行政区列表
中华民国福建省
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将福建分为四省、二市,但并没有证据证明中华共和国主张领土只有福建。1933年12月10日,陈铭枢接受《人民日报》访问时称,“分福建为四省是就其天然界限的划分,使得各县取得联络之势而形成的一省,不以违背地理为原则”,四省名称为“闽海省、闽上省、泉海省和龙漳省”[9]。1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议决通过《划分福建为四省审查案》中,将福建分为四省。13日,在第十二次中委会中,通过了《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正副省长人选案》[18]。据二《案》,中华共和国名义上的区划、及省长如下:
闽海省。省长何公敢,副省长阮湘(字淑清)。下辖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屏南、永泰、平潭、霞浦、福鼎、福安、宁德、寿宁等15个县。
延建省。省长萨镇冰,副省长郭冠杰。下辖南平、沙县、将乐、顺昌、永安、尤溪、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16个县。
兴泉省。省长戴戟,副省长陈公培。下辖莆田、仙游、晋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金门、永春、德化、大田、思明[注 1]等12个县。
龙汀省。省长许友超,副省长徐名鸿。下辖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平和、诏安、云霄、东山、华安、龙岩、漳平、宁洋、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清流、明溪、宁化、长汀等21个县。
厦门市。原定市长为许友超,另有任用,遗缺委黄强暂代。
福州市。[19][18]
四省以闽海省建立最为顺利。1934年元旦,省长何公敢、副省长阮淑清宣誓就职。龙汀省省长许友超、兴泉省省长戴戟都未就职,由副省长代之。1933年下旬,蒋军已经占领延建省大部份地方,只有南平县城未占,人民革命政府委政务给闽海省政府兼理,故延建省政府实际未成立。[18]
政治[编辑]
维基文库中与此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组织大纲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会会议规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最高法院组织大纲中华共和国经委军委会组织大纲
政府[编辑]
从左上到右下为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和蒋光鼐,他们是闽变的核心人物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为李济深,执政党为生产人民党,政府委员有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方振武、黄琪翔、徐谦、李章达、余心清、何公敢,一共11人。政府委员中,余心清为冯玉祥的代表,而方振武因未到,其位置后改由戴戟担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下设3会、4部、1院,即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外交部、内政部、农工部、财政部,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由李济深兼任,文化委员会主席由陈铭枢兼任,经济委员会主席由余心清代理冯玉祥担任,外交部长由陈友仁兼任,财政部长由蒋光鼐兼任,高等法院院长为徐谦(不久由林植夫接任)。另外,李章达任国家保卫局局长,彭泽湘任政府秘书长。[5][9],另有高新亚任农民部长。
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上,中华共和国所制定的政策为先由中央政府派遣正副省长、县长,等乡、区、县级选举完成后,再将省、县行政移交给民选政府。具体选举办法是先以乡为单位召开全乡劳动人民大会,选出乡人民政府委员,再以同样办法选举区人民政府委员,最后以同样步骤选举县级委员,再将政权移交给县级委员。这一办法实际上在之前已经由福建省政府的闽西善后委员会在福建西部试行了。[20]
执政党[编辑]
主条目:生产人民党
在中华共和国的筹备时期,参与者所属的党派多为第三党、国民党、改造社和神州国光社等。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在19路军将领的要求下,新组建了生产人民党,发起人包括陈友仁、李章达、蔡廷锴、胡秋原、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27人,并颁布了《生产党党纲草案》一共13章87条,党主席为陈铭枢,原国民党党员和第三党党员集体加入生产人民党,而第三党则宣告解散。当时张学良曾从欧洲发电报表示支持,还有部分海外华侨到福建加入了该党。政党名称中的“生产人民”字眼就在强调生产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维护生产人民的平等权利、保障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政治上,生产人民党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国真正独立自由,斥责蒋中正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为反动势力、主张积极抗日,消灭军阀和封建制度,保障各民族和各阶层平等,取消党治、还政于民,维护工农利益等等。中华共和国覆灭后,生产人民党转移至香港,不久自行解体。[21][22]
军事[编辑]
福建事变中的十九路军,后来改组为中华共和国的人民革命军
中华共和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人民革命军。人民革命军的陆军共有5个军、10个师、33个团,乃是由十九路军的5个师、10个旅改编而来,1933年12月,又新组建1个军、2个师,并收编了卢兴邦的部队为新二军;人民革命军空军有2个大队;此外还有海军陆战队2个旅、特务团、人民自卫团等武装,总兵力约7万人,归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指挥,十九路军番号仍保留,蔡廷锴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邓世增任第一方面军参谋长兼十九路军副总指挥。[5][14]
第一军先驻沙县,军长为沈光汉,统辖第一师刘占雄,六十师邓志才;第二军驻泉州,军长毛维寿,统辖第二师庞成,六十一师梁世骥;第三军驻福州、莆田,军长区寿年,统辖第三师张君嵩,第七十八师云应霖;第四军驻龙岩,军长张炎,统辖第四师谢琼生,第四十九师阮宝洪;第五军驻古田、水口、延平一线,军长谭启秀,统辖第五师司徒非,第七师赵一肩;第六军驻安溪,军长翁照垣,统辖第六师洪文德,第八师余承尧;此外特种部队驻扎厦门;还有卢兴邦的新二军驻尤溪。[5][14]
另有其他独立单位如下:第一独立旅陈济,第一独立团聂进龙,第二独立团马鸿兴,陆战队第一旅杨廷英和第二旅林秉周则由总部直辖。[23]
经济[编辑]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2年11月12日)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中华共和国的经济以农副业、小手工业等为重要支柱,茶叶、造纸、糖业、烟草、陶瓷、水果种植等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从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24][25]原来福建的罂粟产量很大,但因19路军禁止罂粟种植,中华共和国内栽培罂粟的土地被用于田地,不过这也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减。由于民国以来福建经济大幅衰退、贸易量急剧下降,加之政局频繁动荡、匪患严重,都使得福建大部分地区陷入贫困之中,因而中华共和国的经济基础也十分薄弱。中华共和国成立后,推行土地改革,试图均分土地给农民,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行现代工业建设。但因国家的军费开支骤然膨胀,而原来军饷的两个重要来源—南京和广东都因为闽变而切断了对十九路军的经济支持,导致中华共和国政府不得不一方面给军队降薪、另一方面大幅提高税率,这也影响到军队的军心和国内民众的情绪。由于增收多项进口税,由军方接管福建盐运使、厦门运付、福州统税局、福州海关和厦门海关,甚至由人民政府出面向地方借贷以暂时缓解财政危机,福建商人对此颇有不满,有人还造谣中华共和国政府实行共产主义。加之1930年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大幅动荡,这也重创了中华共和国的经济,当时军费开支每月约360万元,而统税收入和收回的海关关余每月还不足200万元,财政部亏空严重。[12][24]
在闽变前夕的11月18日,19路军就接收了福州、厦门中央银行分行,并令其停业,以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该政府禁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钞票、航空奖券、公债票、库券等有价证券在中华共和国境内流通,只允许使用中南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中华共和国财政部曾计划成立自己的中央银行并发行本国纸币,但因为战争紧迫的关系,最终没有付诸实施。[12]
在土地问题上,中华共和国颁布了《人民纲领一最低纲领十八条》,规定一切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实行计口授田,以乡为基本统计单位,按调查所得的人口来分配田地,不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佃农、雇农,一律都授予耕地。与共产党不同,中华共和国政府极力反对盲目使用暴力的土改方式,认为均分土地就能达成土改效果。此外,政府还以豁免五年土地税和终身使用权为奖赏来鼓励开垦荒地。[11]
外交[编辑]
中华共和国在国际上是完全孤立的,在它存在的两个多月中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或支持。[26]同时中华民国政府也在外交上施压,要求各国不要对中华共和国政府给予接洽和承认,因而到了1933年的12月3日,各国都表示不会接洽闽政权。[13]但由于其他国家多持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在中华共和国成立后,来自中国以外的压力一直都很小。[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编辑]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采取联共的政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接洽。早在中华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33年10月26日,日后主导福建事变的十九路军和福建省政府派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陈公培赴瑞金,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代表潘健行(潘汉年)秘密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依照条约双方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停火,福建方面对政治犯予以释放并承诺给予革命组织自由活动权利,并着手筹备反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并向被封锁的中央苏区供应急需的布匹、食盐、医疗设备和药品,林伯渠代表苏区方面在瑞金设宴款待徐名鸿、陈公培二人,毛泽东也接见了二人。[27]11月27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闽西善后处代表陈小航(罗稷南)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中国工农红军全权代表张云逸、中共福建省委代表方方在福州进一步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简称《闽西条约》)正文17条、附约4条及备忘录,该条约确定了双方边界的划分和交通、贸易等事项,对中共方面对抗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起到一定的作用。[28][29]但中共内部对中华共和国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掌握领导权的博古等人认为十九路军并未立即给国民政府致命的一击,提出闽政权是非革命的甚至反动的,因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终没有即时对中华共和国给予军事上的协助。[13]
大日本帝国[编辑]
日本政府对中华共和国采取不干涉政策,但对这一事件仍十分重视。闽变翌日,日本外交部发表文告表示:日本对于中国内部的纷乱采取一贯之中立政策,对新政权将与中央政府一视同仁;若新政权对日表示好感,则与其建交,若对日敌视或危害日本侨民性命、财产与公私权利,则采取必要手段应付。同时,日本也警告与之争霸的英美等国不要乘闽变之机染指日本在闽的利益。[26]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向日本驻福州总领事致电表示,发生在福建的独立运动如果不排日、不威胁在闽的日侨安全,日本不会对其施加干涉。此外,日本还派遣了6艘驱逐舰到福建沿海观望事态发展。实际上,日本和美国为争夺在福建的影响有着激烈角逐,但日方并不愿因此损害日中和日美关系,因而并未干涉。1934年12月1日,日本公使曾到南京向汪精卫口头表明其不偏袒中华民国政府的态度。[26]另一方面,中华共和国并未实践其政治宣言中所承诺的“反帝”、“反日”的强硬对外政策,福州、厦门等地属于欧美日国家的居留场所和金融机构、学校、医院等设施仍被保留,有学者认为这一措施是因中华共和国政府担心外国干涉所致,甚至认为陈铭枢事先已与日本方面达成谅解。[20]也有史料称日本方面曾指使并接济在厦门的台籍人士李玉树等人纠集“民军”对十九路军进行偷袭,并称蒋中正曾散布日闽结合的谣言。日本军方曾派遣驻台湾的海军司令部大佐级参谋到福州,以予政治军事援助为条件试探中华共和国政要,但陈铭枢拒绝接见日本来使。[26][30]日本学者吉田庄人认为,在闽变期间蒋中正曾委托台湾实业家辜显荣与日本政府斡旋,希望日方不要介入,由于辜显荣斡旋成功,辜家在二战结束、中华民国接管台湾之后仍能保持其家族的地位。[31]
中华共和国向日本订购的军用飞机,未及交货闽变就失败了
闽变时期,中华共和国还曾向日本订购一批军用飞机,型号包括了甲四式、九一式驱逐机、九二式侦察机三种,但由于中华共和国迅速溃败,这些飞机没有来得及交货,后由广西方面接手成交,飞机被送往梧州。[32]
欧美国家[编辑]
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出于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考虑,因而支持蒋中正的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华共和国不予支持,对11月29日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的勿对中华共和国予以接洽或支持的要求,两日后各国使馆回电称“对此表示同情”,并同样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军舰到福建施压。英国《泰晤士报》12月6日发表题为《挑战南京政府》(“Challenge to Nanking”)的评论,指摘中华共和国的首脑们不顾国家福祉发动内战,使农民痛苦,使共产党受益。而苏联政府表示同情中国的内忧外患,对南京国民政府应对福建事变采取的措施保持严格的不干涉政策。[13][26][30]
媒体[编辑]
中华共和国国内发行了多种报纸和刊物,其中在闽变前和闽变时创刊的报纸有《国光日报》、《国光晚报》、《人民日报》、《人民晚报》、《大众晨报》、《人权早报》等报纸和《革命政权》期刊。中华共和国政府的机关报为《人民日报》,系接管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的《福建民国日报》而来,创立于1933年11月21日,社址在福州市贡院路,先后由胡秋原和王亚南任社长,该报甚至流通到海外。政府的另一份机关报是《人民晚报》,于1933年11月20日创刊,比《人民日报》早一天,社址在福州东街。《国光日报》则是由19路军在1933年1月28日为纪念一·二八事变一周年创办的,此外还办有《国光晚报》,它们都不是政府的机关报。《革命政权》期刊是由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出版,多是宣传政府政策、理论等。[9][33]
中华共和国成立后接管了福建省政府所有的福州广播电台,将其作为政府电台,每日播音4小时,上午10时至11时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施政报告,下午1时至2时为新闻、广告时段,晚上7时至9时转播中央电台新闻,并播送气象和音乐节目。1934年1月6日,蔡廷锴还通过福州广播电台做新年广播讲话。[34]
国内外对闽变的反应[编辑]
福建各界反应[编辑]
中华共和国国内,闽西龙岩地区的民众对中华共和国政府有较多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十九路军治闽期间在龙岩颇有政绩。1933年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政府成立当日,龙岩耕农会、总工会、商会、妇女队等社团组织各界民众15万人参加拥护新政府的大型集会。在福州,12月1日上午,在福州市体育场也有5万多人参加支持中华共和国的庆祝大会。此外,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民众也有组织“倒蒋大会”、“庆祝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倒蒋救国示威大会”等集会活动,以示对中华共和国政府的支持。[13]也有如福建辛亥革命元老郑祖荫,前民国海军总司令、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杜锡珪因反对中华共和国而离开福建赴上海暂避。[35]还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华共和国更改国号、国旗,甚至在各个场合取下孙中山画像,导致不少民众对该政权持保留态度,学生参与中华共和国政治运动的兴致也不是太高。[36]
中华民国各方反应[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剿灭中华共和国政权的态度非常坚决。当闽变消息传到蒋所在的南昌时,蒋中正击掌顿足而叹,认为蔡廷锴背叛国家、投降共产党。随后中国国民党中央提前召开第384次政治会议,严厉谴责闽变。南京国民政府也迅速组织军队开始赴福建进行镇压。[13]两广方面早在1932年就同南京国民政府对立,采取反蒋的态度,十九路军调入福建后,双方开始商榷福建、广东、广西三省合作事宜。三省的实权人物代表于1933年在广州开会,甚至商讨建立三省统一的国防委员会。李宗仁掌握的广西与福建走的最近,但广东则对武装反蒋持观望态度,而且福建与广东两方对李宗仁提出的成立联合政权的提议都置之不理。到了1933年下半年,两广方面一直没有给十九路军直接支持,导致福建方面单独起事。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在陈济棠主导下,胡汉民领衔两广通电福建,表示虽然同情福建方面的主旨,但又指责闽方“外与日本相接,内与共匪勾联”,使两广与中华共和国政权关系破裂。尽管如此,在蒋中正进军福建时,两广方面仍有指责蒋中正部队滥杀无辜。[37]此外,湖南、贵州均表示不参与事变,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也表示反对闽变,云南的龙云甚至力请讨伐福建,虽有传闻认为冯玉祥参与了该次起事,但他从未公开表态支持。宋庆龄女士对中华共和国政权颇有微词。而南京各界的抗日救国会则有集会声讨中华共和国政权的举动,很多旅居上海、北平的闽人也表示反对这一政权。但邹韬奋则在《生活》周刊上对中华共和国政权表示一定的支持,全国各团体救国联合会理事吴迈也到福州参加中华共和国的活动。[13][30]
侨界的反应[编辑]
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友超被委任为中华共和国龙汀省省长
在海外福建华侨中,有的新加坡福建华侨反对中华共和国政府并威胁将断绝与之的经济关系,也有马来西亚闽侨表示明确反对新政权,希望能够停止内战,否则将拒绝对闽经济合作,停筑漳州至龙岩的铁路。[30]但也有如泰国旅暹琼侨工界联合会、马来亚侨团中华改进社、越南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一些日里(印尼的棉兰)华侨、部分新加坡华侨等侨界人士致电支持中华共和国政府,还有的东南亚华侨组织“中华民族复兴党”预备参加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3][38]从经济上支援中华共和国政府的包括李清泉等菲律宾华侨、吉兰丹华侨,马来西亚闽南籍华侨何葆仁、黄肖岩等人还组成考察团赴闽与中华共和国政府会晤。还有来自菲律宾、檀香山、古巴、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加拿大、巴拿马、新加坡等地的华侨来福州加入了中华共和国的执政党——生产人民党。菲律宾华侨许友超还被任命为中华共和国厦门特别市市长兼思明县县长(未到任),后又被任命为龙汀省省长,但许友超力辞省长一职。[38]
影响和评价[编辑]
中华共和国仅存在两个月,是国民党内反蒋势力与蒋中正矛盾激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日后的西安事变,进一步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3][3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种论文、档案资料等都提及中华共和国获得福建许多民众的支持,[13]但也有学者指出许多学生并无太大热情参与支持中华共和国的政治运动。而中国各方对中华共和国的旁观或打压的态度也造成中华共和国面对强大的中华民国孤军奋战最终失败的结果。[36]
中国共产党
中共多认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有一定的进步性、革命性,在政治纲领上宣扬反帝、反封建,打击了中国国民党右派,对停止内战、团结抗战力量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发布的政纲仅停留在口头文字宣传上,没有真正做到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未及时派兵,事后指责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此事影响毛泽东职务被拔除。中国共产党的彭德怀就认为其政权产生于中国国民党内抗日派和亲日派矛盾斗争的表面化,在阶级斗争上乃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对蒋所代表的买办地主阶级。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博古等人更是将中华共和国视为反动政府,认为其与南京政府的矛盾乃是统治阶级的内讧。而中华共和国的成立和与南京中央政府的战争客观上帮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解除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五次围剿。[40]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则将中华共和国政权斥为叛国的伪政权,认为它勾结共产党,背叛国家,罪恶甚重,该政权的诸多参与者也遭到了永久开除国民党党籍的处分。[13][39]学者辛灏年则将中华共和国政权的成立归因于中共策划,并认为其给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雪上加霜。[41]
参见[编辑]
闽变
国民党左派、生产人民党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满洲国
注释[编辑]
^ 据193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思明县并入福州市。郑澄桂认为应该以正式公文为确。[9]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漳州史上曾做过八天“国都”. [2022-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0).
^ 李守中. 中國二百年: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 1793-1992. 远流出版. [2013-11-29]. ISBN 978-957-32-66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 晚清民國史.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2: 440– [2013-11-29]. ISBN 978-957-11-289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 4.0 4.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政府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茂清,福建事变痛史,《文史精华》2003年第8期
^ 6.0 6.1 6.2 唐美丽、官本滔,〈福建事变与第三党〉,《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 顾则徐. 永遠的共軍總司令: 朱德. 秀威出版. 1 February 2010: 5– [2013-11-29]. ISBN 978-986-221-38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 8.0 8.1 厦门《江声报》,1933年11月22日
^ 9.0 9.1 9.2 9.3 9.4 郑澄桂. 一九三三年福建事變若干史事徵考. 档案与史学. 1998, (06): 38-46.
^ 李绍泉,先父李瑞征抗日反蒋事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惠州市惠城区方志办,2008年
^ 11.0 11.1 邱松庆,略论福建人民政府的土地政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四期
^ 12.0 12.1 12.2 张晓东,财政问题与“福建人民政府”之命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06期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吴明刚,国内外对福建事变的反映,《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11期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军事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
^ 15.0 15.1 陈布雷等,《蒋介石先生年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28页
^ 刘映珏,福建事变时的萨镇冰,《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04期
^ 戎马岁月忆当年 农工党早期党员何自坚福建事变亲历记[失效链接]
^ 18.0 18.1 18.2 薛宗耀. 《1933:福建事變始末》辨證(上).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1, (05): 93-105.
^ 福建省档案馆. 福建事變檔案資料(1933.11-1934.1).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102.
^ 20.0 20.1 20.2 本庄比佐子,《福建事变与中国共产党》,日本《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汇报》第15,1971年
^ 张洁,生产人民党的形成、政纲及其解体,《温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 章林,“生产人民党”探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大公报》,1933年12月7日
^ 24.0 24.1 徐晓望,论近代福建经济演变的趋势——兼论近代福建经济落后的原因,《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 谷桂秀,民国时期福建民营近代工业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 26.0 26.1 26.2 26.3 26.4 王顺生,杨大纬,福建事变——一九三三年福建人民政府始末,1983年12月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人民代表大会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
^ 张云逸,陈小凡,《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 曾傅先,罗永平,《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张云逸》,解放军出版社
^ 30.0 30.1 30.2 30.3 陈波,从《申报》看各方对福建事变的反应,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 吉田庄人,《以人物看台湾百年史》,东京,东方书店,1993年,页20-21
^ 中國飛機尋根(之二十三).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 安闽,晓钟,三十年代“福建人民政府”机关报——《人民日报》评析,《党史资料与研究》·1987年第4期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广播电视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
^ 《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978-7-80122-400-2
^ 36.0 36.1 Frederick S. Litten,"The CCP and the Fujian Rebell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publican China, vol. XIV, number 1, November 1988, pp. 57-74
^ 陈红民,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 38.0 38.1 施雪芹,华侨与“闽变”,《八桂侨史》·1993年第2期
^ 39.0 39.1 郑澄桂,福建事变与“福建人民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埔军校网
^ “福建事变”在漳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漳州市芗城区档案局(馆)
^ 辛灏年,谁是卫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万岁!》演讲,黄花岗声像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分类:中华共和国
查论编中华共和国一级行政区首都:福州特别市 → 龙溪县(漳州)2特别市福州特别市 | 厦门特别市4省(省会)闽海省(闽侯县) | 延建省(南平县) | 兴泉省(晋江县) | 龙汀省(龙溪县)
查论编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相关割据政权全国
大清(—1912年)
逊清皇室小朝廷[1912年—1924年]
逊清皇室流亡小朝廷[1924年—1932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1年—19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华中、华南地区
中华民国湖南省军政府(—1912年)
中华民国江西省军政府(—1912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苏军都督府/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1912年)
浙江军政府(—1912年)
沪军都督府(—1912年)
广西军政府(—1912年)
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1912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1912年)
山东军政府/山东烟台军政分府(—1912年)
安徽省军政府(—1912年)
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1916年)
福建护法区/闽南护法区(1918年—1920年)
建国军政制置府(1922年)
联军办事处(1923年—1924年)
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部(1924年—1926年)
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1925年—1926年)
中华共和国(1933年—1934年)
上海市大道政府(1937年—1938年)
华北、塞北地区
山西省军政府(—1912年)
北方革命军政府(1912年)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938年)
内蒙古
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呼伦贝尔特别区域(1912年—1920年)
呼伦贝尔提督府(1917年)
索伦共和国(1929年—1930年)
察东特别自治区(1933年—1936年)
蒙古军政府(1936年—1937年)
蒙疆联合委员会(1937年—1939年)
察南自治政府
晋北自治政府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蒙古自治邦(1939年—1945年)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自治政府(1945年)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5年—1947年)
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1946年)
内蒙古自治政府(1947年—1949年)
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
西蒙自治政府(1949年)
外蒙古
大蒙古国(—1915年;1921年—1924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
唐努乌梁海
乌梁海共和国(—1914年)
乌梁海边疆区(1914年—1921年)
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图瓦人民共和国(1921年—1944年)
东北地区
中华民国军政分府(—1912年)
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
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中华民国东三省自治政府(1922年—1928年)
大韩统义府(1922年—1924年)
义军府(1923年—1924年)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驻满参议府(1924年—1929年)
正义府(1924年—1929年)
新民府(1925年—1929年)
国民府(1929年—1934年)
在满韩族总联合会(1929年—1931年)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1932年)
满洲国/(大)满洲帝国(1932年—1945年)
朝鲜革命军政府(1934年—1937年)
西部地区
车里宣慰使司
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秦陇复汉军政府/中华民国秦军政府(—1912年)
滇西军都督府(—1912年)
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1912年)
大汉贵州军政府(—1912年)
大汉蜀北军政府(—1912年)
蜀军政府(—1912年)
大汉四川军政府/四川军政府(—1912年)
甘肃临时军政府(1912年)
云南军都督府(1915年—1916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1935年—1936年)
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
中华苏维埃中央博巴自治政府/博巴人民共和国[1936年]
陕甘宁边区(1937年—)
新疆
哈密旗(—1930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1912年)
和阗临时政府/和阗伊斯兰政府/和阗伊斯兰王国(1933年—1934年)
新疆省[盛](1933年—1944年)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3年—1934年)
东干斯坦(1934年—1937年)
阿勒泰革命临时政府(1944年—1945年)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1944年—1946年)
伊犁专区/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1946年—)
西藏
波密王国(—1928年)
西藏/噶厦(1912年—)
关于中华民国之国家政权,参见:{{中华民国国家政权}}
查论编福建专题省会:福州市地理
河流
闽江
九龙江
晋江
汀江
武夷山脉
戴云山
太姥山脉
东海
南海
台湾海峡
罗源湾
兴化湾
湄洲湾
泉州湾
厦门湾
三沙湾
福州平原
兴化平原
泉州平原
漳州平原
福建省岛屿列表
福建省水库列表
历史古文明
壳丘头文化
南山文化
牛鼻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
黄瓜山文化
浮滨文化
古闽人
七闽
闽越人
政权/势力
闽越
南海国
闽州
威武军
闽国
殷国
清源军
明郑
厦门英租界
福州日租界
鼓浪屿公共租界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
闽南护法区
建国军政制置府
联军办事处
闽西革命根据地
福建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南革命根据地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
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
饶和埔诏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赣省
建松政革命根据地
中华共和国
闽东革命根据地
闽中游击区
闽北游击区
闽西游击区
厦门治安维持会
厦门特别市 (日占)
福州治安维持会
福州市政委员会
封国
侯官国
建安国
晋安国
晋平国
南安国
温麻国
将乐国
邵武国
建阳国
吴兴国
罗江国
秘密结社政权
东土中华大乾王国
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
中国和平军
子申国
农佛合国
战事
秦征百越
汉平东越之战
孙吴五伐闽中
侯官之战
建安、汉兴、南平之乱
东冶五县之乱
随春之乱
会稽南部山民起义
陈平闽中之战
隋平江南之战
王国庆之乱
建安农民起义
蛮獠啸乱
黄巢南下福州之战
泉州围城战 (885年—886年)
福州围城战
陈本起义
泉州之战 (944年)
泉州之战 (946年)
林赞尧之乱
林居裔起义
建州兵变
建州之战
泉州围城战 (1277年)
陈吊眼起义
黄华起义
高日新起义
钟明亮起义
阮凤子起义
李志甫起义
罗天麟、陈积万起义
应必达起义
李大起义
亦思巴奚兵乱
明平闽广之战
陈同起义
明朝浙闽民变
吕尚四起义
李新之乱
崇祯明荷海战
张六角起义
明清战争
黄道周北伐
博洛平福建之战
平海之屠
邵武之屠
同安之屠
郑耀星起义
福州之战 (1656年—1657年)
郑成功北伐
许于敬、李高起义
厦门战役 (1660年)
萧惟堂起义
三藩之乱
清平耿精忠之战
郑经西征
厦门战役 (鸦片战争)
福建小刀会起义
福建红钱会起义
太平军入闽之战
马江之役
漳州战役 (1932年)
闽变
松毛岭战役
福州战役 (1934年)
厦门战斗 (抗日战争)
福州战役 (1941年)
福州战役 (1944年)
福州战役 (1949年)
厦门战役 (1949年)
平潭岛战役
金门战役
东山岛战役 (1950年)
大担岛战役
南日岛战役
湄州岛战斗
东山岛战役 (1953年)
九三炮战
台山列岛海战
马祖空战
金门炮战
九二海战
1958年台海空战
闽江口海战
六一九炮战
东引海战
八六海战
崇武以东海战
六二七事件
三七事件
小金门高炮误击厦门事件
帝王
无诸
郢
丑
余善
居股
织
王审知
王延翰
王鏻
王昶
王曦
王延政
朱文进
卓俨明
留从效
林居裔
赵昰
黄广德
陈吊眼
邱细春
蔡五九
李大
邓茂七
朱聿键
朱以海
朱常清
耿继茂
耿精忠
郑成功
郑经
林万青
李世贤
年号/纪年
龙启
永和
通文
永隆
天德 (王延政)
景炎
昌泰
弘武
隆武
监国鲁
东武
天顺
裕民
天德 (黄德美)
天德 (林万青)
中华共和国纪年
货币
铜蚶壳币
龙启通宝
永和通宝
永隆通宝
天德通宝
天德重宝
隆武通宝
裕民通宝
福建通宝
中华元宝
中华癸亥
民国甲子
孙头
漳州双毫
广豫票
海事
泉州市舶提举司
福建市舶提举司
月港
五商
闽海关
福州船政局
马尾造船厂
船政学堂
政治组织
闽学会
共和国民会
国民平权会
福建自强党
共和促进会
福建民党
福建自治促进会
中国无政府共产主义者联盟
生产人民党
福建省八·二九革命造反总司令部
福建省革命造反委员会
代议机构
福建谘议局
福建临时省议会
福建省议会
福建省临时参议会
福建省参议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
军队
泉山府兵
福州经略军
九龙军
光寿军
闽国军队
福建禁军
福建水军
保节军
崇节军
殿前司左翼军
头陀军
亦思巴奚军
澎湖游兵
郑军
福建八旗
福建绿营
福建水师
福建船政水师
陆军暂编第十镇
福建陆军
督署内卫部队
海军闽厦警备司令部
海军陆战队第一混成旅
援闽粤军
闽南护法军
闽南靖国军
福建护法军
福建靖国军
福建自治军
东路讨贼军
福建民军
闽军
福建省防军
福建省保安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
中国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
人民革命军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汀瑞游击队
福建和平救国军
长乐抗日游击总队
闽浙赣游击纵队
王涛支队
闽浙赣城市地下军
闽古林罗连中心县委游击总队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
闽西义勇军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
典籍
三山志
八闽通志
泉州府志
漳州府志
闽中海错疏
闽书
福建通志
鹭江志
厦门志
福建省宪法
族群
闽民系
福州民系
福州人
闽南民系
龙岩民系
闽北民系
兴化民系
客家民系
福州疍民
畲族
回族
满族
蒙古族
高山族
语言
闽语
沿海闽语
闽东语
侯官片
福宁片
闽南语
泉漳片
大田片
浙南闽语
莆仙语
沿山闽语
闽北语
闽中语
邵将语
客家话
汀州客语
漳潮客语
畲话
赣语
吴语
官话
南平话
长乐旗下话
已消亡
闽越语
原始闽语
文化
闽都文化
闽南文化
秋堂
闽剧
莆仙戏
福建芗剧(歌仔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茶亭十番
南音
歌仔
大厝
马鞍墙
五行山墙
围龙屋
拗九节
工夫茶
三条簪
惠安女
蟳埔女
高校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理工大学
集美大学
华侨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饮食
福州菜
客家菜
佛跳墙
荔枝肉
福州鱼丸
扁肉燕
鼎边糊
胡椒饼
光饼
刈包
板面
线面
五香卤肉
蚵仔煎
润饼卷
姜母鸭
土笋冻
鸡卷
桔红糕
贡糖
沙茶面
肉骨茶
客家酿豆腐
客家小炒
闽西八大干
沙县小吃
景点世界遗产
武夷山
福建土楼
中国丹霞(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清源山石造像
泉州开元寺
清净寺
灵山伊斯兰教圣墓
泉州天后宫
泉州府文庙
法石真武庙
德济门遗址
市舶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
九日山
顺济桥遗址
洛阳桥
安平桥
草庵
六胜塔
万寿塔
鼓山
三坊七巷
镇海楼
福州文庙
福州开元寺
忠懿闽王祠
柔远驿
上下杭
罗星塔
海坛岛
湄洲岛
广化寺
南山寺
东山岛
冠豸山
玉华洞
大嵛山岛
太姥山
东冲半岛
白水洋
九龙漈
长汀革命旧址
武夷山列宁公园特产
茉莉花茶
铁观音
武夷岩茶(大红袍)
政和白茶
寿山石
脱胎漆器
油纸伞
德化白瓷
建盏
线面
青红酒
片仔癀
河田鸡
水仙
经济
闽江口金三角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
闽南金三角
交通陆运
福州地铁
厦门地铁
武夷有轨电车
福厦客运专线
龙龙高速铁路
温福铁路
厦深铁路
福厦铁路
昌福铁路
龙漳铁路
南龙铁路
赣瑞龙铁路
福平铁路
兴泉铁路
衢宁铁路
建化铁路
清冠铁路
鹰厦铁路
福建高速公路
海运
福州港
马尾港
莆田港
泉州港
厦门港
三都澳
空运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连城冠豸山机场
三明沙县机场
武夷山机场
分类
共享资源
查论编福建历史政权战国至西汉
闽越
南海
东汉至唐朝
侯官县(商升)#
张雅、詹强#
晋安郡/闽州(陈羽、陈宝应)#
王国庆#
福建道(陈岩、范晖)#
汀州(王绪)#
泉州/福建道/威武军(王潮、王审知)#
五代十国
闽
镇安军/镇武军/殷
卓俨明
威武军/闽(李仁达)#
泉州/清源军/平海军(留从效、留绍镃、张汉思、陈洪进)#
宋朝至元朝
林居裔#
范汝为#
南宋(赵昰)
黄广德#
陈吊眼#
邱细春#
黄华#
蔡五九#
李大#
亦思巴奚军#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陈友定)#
明朝至清朝
邓氏(邓茂七、邓伯孙)#
明郑(郑芝龙、郑成功、郑经)#
南明(朱聿键、朱以海、朱常清)
耿精忠#
黄德美#
林万青#
李世贤#
民国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福建省(孙道仁)
福建省(李厚基)#
福建护法区/闽南护法区#
许崇智#
建国军政制置府
福建省(王永泉)#
臧致平#
郭锦棠、郭凤鸣、卢新铭#
卢兴邦#
福建省(孙传芳、周荫人)#
海军闽江警备司令部/海军闽厦警备司令部(杨树庄、陈季良)#
联军办事处#
张毅#
张贞#
闽西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钟绍葵#
陈国辉#
刘和鼎#
周志群#
陈齐瑄#
中华共和国
福建和平救国军#
注:仅收录首都(首府、政治中心)或主要领土(主要活动范围)位于今福建省的政权或割据势力。#:未正式建立独立政权者。
中华民国主题 福建主题
